1957-1958 整风反右

一次流产的文革

0.1 - 解读

整风反右

0.2 - 整风背景

0.2.1 - 什么是整风 ?

通过呼吁党外人士、人民群众,用民主的方式,从整顿党风入手,帮助共产党克服主观主义、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,解决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的问题。

0.2.2 - 为什么要整风 ?

直接原因

根本原因

整风的初衷:解决人民内部矛盾

革命成功后,一些领导干部逐渐腐败变质,沾染了旧社会的地主资本家作风。这个时期,毛泽东认为:这些矛盾不是你死我活的对抗性矛盾,而是可以通过“团结—批评—团结”的方式解决的矛盾,即人民内部矛盾。人民内部矛盾之所以演变成群体性事件,是干部的官僚作风造成的。联系之前在发生的波匈事件,毛泽东认为,应该以波匈事件为借鉴,从整顿党风入手,克服主观主义、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,解决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的问题。

0.2.3 - 整风前奏

1956 年 4 月 25 日,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 19560425 毛泽东 论十大关系 的谈话。4 月 28 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又提出了“百花齐放,百家争鸣”的方针(双百方针)。

1957 年 2 月 27 日到 3 月 1 日,毛泽东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最高国务会议扩大会议,发表了题为 19570227 毛泽东 如何正确地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 的讲话。这篇内部讲话证明,所谓整风的初衷是“引蛇出洞”是单纯污蔑。

毛泽东希望“百花齐放、百家争鸣、长期共存、互相监督”,他不怕反对的声音。既然社会上还有矛盾,就会有不同的声音,压是压不住的,压不住就要放出来。那万一出现了反马列主义的论调怎么办呢?比如出现了唯心主义的思想怎么办呢?毛泽东觉得,这不可怕,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斗争的过程中长大的,温室里面长不出来马列主义。

0.3 - 发起整风

发表了上面的讲话后,毛泽东到天津、济南、南京、上海、杭州和当地的党政负责人沿途讲话,来号召共产党人接受社会批评。毛泽东下决心向党外人士敞开大门,认真搞好整风。

0.3.1 - 两个方面的反映

  1. 共产党员:态度冷淡
    • 共产党内部高级干部中不赞成“双百”方针的是多数,赞成的是少数。不少党员干部认为,“天下从此多事,工作不好做了”
    • 党中央的机关报《人民日报》,对最高国务会议讲话和宣传工作会议讲话一声不响。消息只能通过上海的《文汇报》等党外报纸发表。毛泽东非常生气,批评《人民日报》是“死人办报”
  2. 知识分子:积极响应

此时,毛泽东已经开始担心共产党自身跟不上形势了。他觉得共产党的行动,“落后于党外人士要求共产党转变思想、转变作风日益高涨的呼声,以致陷入被动局面。 他觉得现在已经形成对党政工作缺点错误的批评空气。”因此,毛泽东决定提前发动全党整风。

0.4 - 整风开始

1957 年 4 月 27 日,中共中央发出 19570427 中共中央 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

5 月 1 日,这个指示在《人民日报》发表,全党整风正式开始。指示规定,整风的对象是官僚主义、宗派主义、主观主义,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。指示发布后,各级党委就开始部署整风工作。各大报刊开始集中刊登对共产党的提出批评意见的文章。

从 5 月 8 日开始,党外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对共产党批评越来越厉害。座谈会上,批评也开始不断升级。从最初批评共产党“以党代政”,到之后要求和共产党平起平坐,要求高校和工厂等单位里面取消党委,再到提出“政治设计院”等等。5 月 15 日,张奚若在发言中批评共产党有四种偏差:第一,好大喜功;第二,急功近利;第三,鄙视既往;第四,迷信将来。有些人公正地谈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成绩,他们却被一些人嘲笑为‘歌德派’。

0.4.1 - 整风中的两种倾向

  1. 知识分子中有人利用整风攻击社会主义
    • 由于整个舆论铺天盖地全是负面的消息,就给人一种印象,似乎共产党出了大问题,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有问题
  2. 工农群众对整风非常不理解
    • 对大多数的北京市民来说,这些批评党的人并不是争取学术自由的英雄。相反,大部分人认为这些人是自私自利、不知感恩的城市书呆子,要求民主只是一种策略,目的是为了夺取党的领导权,这对他们来说极为重要。
    • 郊区农民认为,如果这些知识分子掌了权,他们就会失去土地;工人也担心失去他们刚刚争取到的一天八小时工作制和提升的工资。
    • 工人说:“我们工人在解放后才开始被当人看,我们不会去印刷这些攻击党的稿子。”有些教授在报上发表言论后,就必须被公安保护,以免愤怒的工人冲到他家进行攻击。在广播事业局,印刷工人也拒绝为某些在节目中陈述个人观点的学者印刷讲稿。

0.5 - 转向反右

至此,声势浩大的整风运动,已经完全变质,开始转向反右。

0.6 - 反右初期

0.6.1 - 开端

党外人士卢郁文在 5 月 25 日的民革座谈会上指出一些人有意摆脱党的领导,批评了章伯钧“政治设计院”的主张。会后,卢郁文收到了匿名信,信中攻击他“为虎作伥”,辱骂他是“无耻之尤”,并恫吓他如不“及早回头”就“不会饶恕”他。卢郁文在 6 月 6 日的座谈会上宣读了这封恫吓信,并表示他不怕辱骂,不怕威胁,他还要讲话。

6 月 8 日,《人民日报》发表社论 19570608 人民日报 这是为什么?,同日,毛泽东起草《中共中央关于组织力量反击右派份子进攻的指示》。

按毛泽东的设想,右派份子的猖獗进攻被打退后,整风就可以继续进行。因此,最初并没有想到停止整风,进行大规模的反右,而是希望把反右斗争控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。

7 月 17 日至 21 日,毛泽东撰文 19570700 毛泽东 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。文章有两个矛头:

1. 干部在整风中的作风问题:

2. 反右斗争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问题

至此,反右斗争在全国范围内发动起来。

0.6.2 - 趋势

右派的进攻激发了工人、农民、广大知识分子、广大干部的义愤:为什么要他们这样胡说?为什么让他们这么猖狂的进攻?

《这是为什么》的社论一出来,工人、农民、广大的知识分子、干部受到了鼓舞。由其是干部,特别是共产党的高级干部,被骂了几个月,受了几个月的“窝囊气”,终于可以一舒胸中恶气。

因此,反右一开始,就迅速发展起来,成为运动的总趋势。尽管毛泽东的并没有把打算停止整风,但形势已经超出了他的预想。

0.7 - 反右中后期——深入挖掘和扩大化

8 月 1 日,毛泽东为中央起草《关于进一步深入开展反右斗争的指示》。指示中说,在深入挖掘期间,“必须实事求是,有些单位右派少,或者确无右派,就不要主观主义地勉强去找右派”。但是,从后面的情况来看,压指标、给每个单位划比例的情况非常普遍。

8 月 17 日,中共中央转发北京市委《关于反右派斗争情况报告》。报告反映,到 8 月 7 日止,全市已发现右派 7511 人,全市有极右分子 1257 人。毛泽东之前的估计是全国需要点名的右派只有 8000 人,这个数字已经远远超过毛泽东最初的估计。

8 月 18 日,毛泽东在修改统战部关于在工商界全面开展整风运动的意见时指出:“全国约有十万右派分子,知识分子居多,有些人是有用人材,应当大力争取过来。”这个十万的数字,指的是全国的右派,而不仅仅是需要点名的右派。但不论怎么说,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之前的估计了。

9 月 20 日至 10 月 9 日,八届三中全会召开,邓小平做《关于整风运动的报告》。报告中强调,关于反右斗争,要继续深入,不能草率收兵。此时全国已经划分右派 6 万余人。在各地官员的指挥下,很多地方规定了划右派的具体数字指标,开始是 3%,后来达到 4-5% 甚至 20%。

1958 年夏季结束时,全国共划右派 55 万